正在阅读:从0到3.2Tbps 看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史从0到3.2Tbps 看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史

2009-10-21 02:22 出处:PConline原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gaohongjun

  在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光纤通信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初人们研究光纤的目地并非是将其用于通信领域,那时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提高光纤传输图像的性能——于是老外们搞出了内窥镜。直到60年代初,华裔科学家高锟和日本科学家西泽润一才分别提出了使用光纤进行通信的概念。

  60年代初期,华裔科学家高锟先生开始研究如何将光纤作为通信介质,他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当玻璃纤维的衰减率低于20dB/km时,光纤通信即可成功,并指出高纯度的石英玻璃是制造可用于实现光通信的光纤的首选材料。数年后,在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终于最先生产出了衰减率低于20dB/km的光纤成品,成品达到了17dB/km的衰减率,当时的成品虽然没能走出实验室,但却证明了高锟所“指出”的方向是正确的。

  在国内,赵梓森则是从激光“大气”传输,塑料、玻璃、石英传输等一路试验过来,从性能、工艺、产业化发展总结规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无论传输损失、机械强度还是温度特性,仍是石英光纤最好。赵梓森通过大量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了光纤传输项目的科研路线,就是“采用石英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和编码制式通信机的技术路线”。这些正是现代光通信实现的基础。后来,国务院科技办公室采纳了赵梓森的方案。事实证明,这条技术路线经历了30多年,至今也是正确的。

赵梓森与同事在自制的熔炼车床前
赵梓森与同事在自制的熔炼车床前

  在1976年6月召开的“全国激光科技规划座谈会”上,确定激光技术是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光导纤维激光通信是五个重点项目之一,由邮电部和北京市负责。邮电部要求5年突破,10年应用。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光纤通信的研发工作大大加快。上海、北京、武汉和桂林都研制出光纤通信试验系统。1982年,邮电部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该工程被称为实用化工程,要求一切是商用产品而不是试验品,要符合国际CCITT标准,由设计院设计、工人施工,而不是科技人员施工。1984年9月,赵梓森领导的项目完成,我国最长的一条13公里的480路市话光缆通信系统在武汉三镇投入使用(1983年10月通过国家鉴定),提前完成了国家规划要求。从此中国的光纤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光纤通信的速率已达到144Mb/s,可传送1980路电话,超过同轴电缆载波。于是,光纤通信作为主流通信方式被大量采用,在传输干线上全面取代电缆。经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我国已建成“八纵八横”干线网,连通全国各省区市。

  光纤通信已成为我国通信的主要手段。在国家科技部、计委、经委的安排下,1999年我国生产的8×2.5Gb/s WDM系统首次在青岛至大连开通,随之沈阳至大连的32×2.5Gb/s WDM光纤通信系统开通。2005年,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这是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实用线路。>>

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网络设备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